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

網陸雲端作業二--第三題 Flipboard



3.

(1)

步驟一:進入Flipboard後,可以開始訂閱有興趣的主題,在此點擊上方的"放大鏡"符號(圖一),點擊後即可進入訂閱的畫面(圖二、圖三)。

圖一

圖二

圖三

步驟二:此時可選擇想要訂閱的主題,點擊主題後選擇右上的"追蹤"(圖四),點擊後此處會出現"勾勾"(圖五),這就代表已經訂閱。

圖四

圖五

步驟三:此時返回後,點擊上方從左邊數來第二個功能,這裡就會顯示使用者所訂閱的不同主題了(圖六、圖七)。

圖六

圖七


(2)

建立雜誌


步驟一:首先在主畫面中,上方功能最右邊有個人形圖像(圖八),點擊圖像後會出現新的畫面(圖九),在這裡即可建立個人的雜誌。

步驟二:在圖九的畫面中選擇"新建雜誌",會出現創建雜誌的畫面(圖十),在這裡輸入名字後並選擇右上的繼續(圖十一),此時會出現其他的設定,在此可依使用者需求來進行設定,不需要或是想之後再行設定的可以直接點選右上的略過(圖十二),如此新的個人雜誌就創建完成(圖十三、圖十四),建立好自己的雜誌後就可以將自己有興趣的文章加進雜誌裡了。

圖八

圖九

圖十

圖十一

圖十二

圖十三

圖十四


將文章放進雜誌的方法其實有兩種:

第一種:

步驟一:找到有興趣的文章後,可以看到文章的右下有個"三個點"的符號(圖十五),此時點選它之後會出現一排選項(圖十六、十七),在這裡選擇"收集到",點選後會看到文章縮小而下排出現個人雜誌的畫面(圖十八)。

步驟二:此時選擇想將文章放進的雜誌,點選後畫面會跳進個人雜誌的頁面,此時會發現文章的內容會出現在雜誌上(圖十九),這就代表加入成功了。

圖十五

圖十六

圖十七

圖十八

圖十九


第二種:

步驟一:一樣找到有興趣的文章後點進文章裡,此時會進入文章的頁面,而頁面上方會出現一排功能選項(圖二十、二十一)。

圖二十

圖二十一

步驟二:此時選擇圖二十一上方的"+"就會出現加入雜誌的畫面(圖二十二),而接下來的步驟皆與第一種完全相同了喔。

圖二十二


將有興趣的文章加入後,可以看到自己的雜誌上會顯示裡面有幾篇文章,點選下方的人像圖示(圖二十三)也可進入雜誌的較為細項的說明(圖二十四)。

圖二十三

圖二十四


(3)分享至社群網站(圖二十五)

圖二十五






心得:

  我認為這一題的作業與前面所寫的相比是較為簡單的,除此之外,在藉由做作業的過程中可以順便找到、看到自己真正、非常有興趣的東西來練習(因為如第二題的文章有很多都是外文,真的很難找到有趣的)實在是一舉兩得!

網路雲端作業二--第二題 feedly


2.

(1)

URL的訂閱:

步驟一:登入feedly後,在圖一紅框處將想訂閱的部落格的網址複製進去,複製進去後會有如圖二一樣的結果。

 

 

 圖一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二

 

 

 

步驟二:此時點擊圖二想要訂閱的部落格後,會出現以下結果,確定欲訂閱後點擊右上的"FOLLOW"(圖三),點擊後會在頁面左邊出現白色的附有選項的小頁面,此時選擇"+New collection"(圖四),此為自訂分類選項,可依需求自訂類別名稱,點擊此選項後,會出現旁有CREATE字樣的綠色外框(圖五),在此輸入要取的名字並點擊CREATE(圖六)即可創出一個分類(圖七)。

 

 

圖三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圖四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圖五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圖六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圖七

 

 

 

步驟三:此時跳出自訂分類回到主畫面後(點擊頁面他處即可回到主頁面),就可以看到自己訂閱的網站位於自己所分的類別下(圖八),若要訂閱其他網站,可以點選上方以紅框標示的"+"即可回到如圖一的頁面。

 

 

 

 

圖八

 

 

 

訂閱的方法:

 

  除了上述訂閱的方法以外,其實還有更為簡便的方式,在找到要訂閱的網址後,可直接點擊旁邊的"FOLLOW"(圖九),點擊後會再度出現如圖四那樣的結果,此時可依需求再新創一個分類或依照原有的分類,並將之訂閱成功(圖十~十二)。

 

 

圖九

 

 

 

 

 

圖十

 

 

 

 

 

圖十一

 

 

 

 

 

圖十二

 

 

 

URL訂閱的結果(圖十三):

 

圖十三

 

 

feedly的推薦的訂閱:

 

步驟一:登入後,在頁面的右下有很多標籤,這即為feedly的推薦下產生,此時可以選擇有興趣的標籤(圖十四)。

 

 

 

 

圖十四

 

 

 

步驟二:選擇後會出現以下頁面(圖十五、十六,十六為下滑後的頁面),在此可以選擇有興趣的網站將之訂閱。(訂閱方法則與URL訂閱的方法完全相同,創建新分類的方式也是)

 

 

圖十五

 

 

 

 

 

圖十六

 

 

 

feedly的推薦的訂閱的結果(圖十七):

 

 

圖十七

 

 

 

 (2)

 

  登入後原頁面為圖十八這樣,此時選擇Today旁邊的箭號,會出現選擇的畫面(圖十九紅框處),此時可以發現現在的頁面為Magazine狀態,在此可以選擇另外兩個來調整頁面。

 

圖十八

 

 

 

 

 

圖十九

 

 

 

   Magazine的意思為雜誌,在Magazine狀態下的頁面是以不同類別作區塊,附有新增文章之標題及其縮圖,此外,在每一篇新增的文章下還有簡略的文章內容(以圖二十紅框處為例),這可以讓我們大概知道這篇文章的內容是什麼,就如同一本雜誌最開頭所要介紹給讀者的內容。

 

  另外在游標指向某篇文章時,文章的右上角會出現三個圖案(圖二十藍框處),由左至右的意思分別為:保存供以後再看、已經閱讀、已閱讀並將之隱藏。

 

 

圖二十

 

 

 

  除了Magazine以外,feedly還有其他兩個閱讀的版面:Title onlyCard

 

  首先先談Title only,其意為只有標題,在這個狀態的版面下,所有的文章都只留有標題及文章的前面一小段話(如圖二十一),這樣的表現方式與我們所用的電子信箱顯示的很像,而與Magazine模式最大的不同為沒有文章縮圖,在游標指向某篇文章時,與Magazine模式一樣會出現三個圖案,但比較不同的是顯示的意思與功能不完全一樣(圖二十一藍框處),分別為:幾天前發布與修訂、保存、已閱讀並將之隱藏。

 

 

圖二十一

 

 

 

  最後是Card模式,這即為卡片模式的意思。這個版面擁有較大的圖片,也有標題與小段的顯示文章(圖二十二),而與上述兩種頁面一樣的是在游標指向某篇文章時,會在圖片的右上角出現三個圖案,他們的意思與Magazine模式的完全一樣(圖二十三藍框處)。

 

 

圖二十二

 

 

 

 

 

圖二十三

 

 

 

  對於我而言,這三種版面排列方法中我比較喜歡Card模式。這主要是因為Card模式因為圖片的比例較多、看起來色彩比較繽紛,藉由這些色彩,會使我的心情獲得放鬆或感到愉快,而且看到不同的圖片顯示出來就能知道有新文章發布出來,反而不用思考是否有看過這些文章,此外,Card模式在標題上、文章上都仍有顯示文字,功能也很齊全,並不差於其他兩種版面,因此我會選擇Card模式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(3)分享

步驟一:在登入後,將旁邊灰色的區塊向下滑,可以看到一個"More"的選項(圖二十四),點擊進去後,會出現其他的選項,此時點擊"Preferences"會出現Manage account頁面,在這裡點擊"Saving and sharing"(圖二十五)。圖

圖二十四

圖二十五

 

步驟二:點擊後會出現Saving and sharing的頁面(圖二十六),將之下滑後會看見可供分享的不同社群網站,而這可以使用者的喜好與需求選擇,在此我只選擇FB(圖二十七)。

圖二十六

圖二十七

 

步驟三:設定好之後,點擊想要分享的文章,文章頁面的右上角會看到只有FB的圖示出現(圖二十八),點擊後即可連到分享至FB的頁面,此時點選右下的"發佈到Facebook"(圖二十九)即可把文章成功分享出去(圖三十)。

圖二十八

圖二十九

圖三十

 

(4)feedly轉換至digg reader方法

步驟一:在feedly左邊灰色的區塊上有個齒輪圖案(圖三十一),點擊它後會出現整理訂閱的頁面(圖三十二),將頁面向下滑後,可以看見最下面有一排英文字串,中間有兩項功能,藍框是指匯入、紅框指匯出(圖三十三)。

圖三十一

圖三十二

圖三十三

 

步驟二:在此我們所要選擇的是匯出的部分,點擊後會出現新的頁面,稱為OPML(圖三十四),此時點擊頁面中的綠色下載的部分(圖三十四紅框處),會出現下載的詢問,在這裡選擇儲存即可(圖三十五),儲存後會出現一個OPML檔,這即為feedly匯出的資料(圖三十六)

圖三十四

圖三十五

圖三十六

 

(5)feedly訂閱資料轉入digg reader的方法

步驟一:登入digg reader後,可以在頁面右上的地方看見齒輪圖案(圖三十七),點擊圖案後,會出現兩個選項可供選擇,此時選擇Settings的選項(圖三十八),之後會出現Settings的頁面(圖三十九)。

圖三十七

圖三十八

圖三十九

 

步驟二:將此頁面向下滑後,可以看到Import的項目(圖四十),此為將OPML資料匯入的選項,點擊進去後會出現新的頁面,在這頁面中間有個"Upload your data"(圖四十一),點擊此處可以上傳OPML資料(圖四十二)。

圖四十

圖四十一

 

步驟三:點擊Upload your data後,將feedlyOPML檔上傳(圖四十二),上傳成功後即可看見如圖四十三的頁面,此時可以發現原先feedly有的資料,在digg reader也有了。

圖四十二

圖四十三

 

步驟四:此時可以將digg reader旁邊出現的feedly所分的類別與訂閱網站分別點選來看看,並且與feedly的類別互相比較,在此可以發現,除了順序不同以外,其他都是相同的(圖四十四~圖四十七,因digg reader的頁面較feedly小,無法完全看到,故先顯示分類再顯示類別內的網站內容)。

圖四十四

圖四十五

圖四十六

圖四十七




心得:
  老實說,這題作業是我做的最感到挫敗的一題。首先是要做的東西很多,所以也要截很多圖,在處理截圖上很是麻煩。再來,好不容易要將老師各項要求的步驟打好、把圖放好的時候,不知道為什麼,之前上傳的圖片都出現問題,無法顯示出來(包含之前第一題的作好上傳的文章),換了好多個部落格來是都不行,簡直都要抓狂了。最後只能重新來過,選擇這個部落格來試了。
  而在這題作業中,嘗試的是我從未想過要接觸的東西,操作的時候其實覺得很新鮮(只是作圖很麻煩),但主要內容是英文這方面其實有些困擾我,因此作業上病不順利,但完成後仍然覺得很有成就感!
  

網路雲端作業二--第一題 以圖找圖與創作cc

1.


(1)


步驟一:先在搜尋引擎上搜尋以圖搜圖資料(圖一),而後會得出圖二的結果,並且點選結果中的Google圖片搜尋。


 圖一







 圖二




步驟二:點選後會進入Google圖片的搜尋引擎(圖三),並點選搜尋欄旁邊的相機圖案(圖四)。





 圖三





 圖四




步驟三:點選圖案後選擇上傳圖片並點選瀏覽(圖五),點選要搜尋的圖片ex2開啟舊檔上傳(圖六)。





 圖五







 圖六


  


步驟四:以下為上傳圖片時的畫面(圖七),成功後可以找到圖片ex2的資訊,是為nagasaki peace park根據旁邊的翻譯為和平公園,此圖片應為和平公園的一個塑像的照片(圖八),為了確認是否確實為和平公園內的塑像照片,點選圖八中推測的結果nagasaki peace park




圖七





 圖八




步驟五:點選後會出現以下結果,點選Nagasaki Peace Park Wikipedia(圖九),進入頁面後即可確認ex2圖片的確出自和平公園(位於日本長崎)(圖十)。



 圖九







 圖十






(2)


步驟一:搜尋Nagasaki Peace Park圖片,會得出以下結果,由以下圖片可以看出使用"Nagasaki Peace Park"的關鍵字是可以找到與ex2相同內容物的照片的。(圖十一)




圖十一




步驟二:此時選擇旁邊的設定,點選進階設定(圖十二)。




圖十二




步驟三:點選後會進入以下頁面(圖十三),向下滑動後可看見網站或網域的選項,在此輸入".org",下來有個使用權的選項,點選後選擇"可任意使用與分享"(圖十四),然後點選右下的進階搜尋(圖十五)。


圖十三






圖十四






圖十五




步驟四:搜尋後可以看見上方搜尋字串出現改變,且出現一排"標示為允許以非商業用途再利用"的字串,且隨意滑向一張圖後可以看見底下會出現部分網址,顯示為.org的網域(圖十六、十七)。


圖十六


圖十七




步驟五:此時選擇一張與ex2圖片相同內容的圖片,在此可點選"造訪網頁",進入網站。(圖十八)



圖十八



步驟六:點進入頁面後,網址的確是.org的網域(圖十九),向下滑動後,可以看見Licensing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裡面表示了這張圖片的使用權(圖二十),但因為是英文的語言,所以為英文解釋,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此可將之改為中文,原本的英文頁面則會改為中文頁面(圖二十一、二十二),


     而可證明此圖為可以任意使用與分享的。





圖十九







圖二十







圖二十一







圖二十二



 


心得:

    這是我第一次使用以圖找圖的功能,再此之前雖然已經聽過這個功能,但一直以來都沒有實際操作過,而透過這次利用做作業的機會實際使用,讓我發現過去沒有嘗試實在是太可惜了(因為很早以前有很多想找的東西),雖然做作業的同時也覺得非常辛苦,但也獲得了一次經驗。除此之外,老師再上課所說的創用CC的概念也在這一份作業中實踐,通過這次的課程,也讓我在圖片的使用上有三分警惕,以往在圖片的使用上,我總是覺得合適就用,但從未去深入瞭解圖片是否可以如此的用。

    透過這份作業,我較以往深入的去使用Google的各項功能,也讓我收穫很多。